CSS基础#
约 674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13 分钟
层叠样式表(CSS)是一种强大的编程语言,它能够改变单个文档或一组文档的呈现方式。如今,CSS几乎无处不在,不仅广泛应用于网页,还渗透到了许多看似与网页无关的环境中。例如,嵌入式设备的显示界面常常使用CSS来美化用户界面,许多RSS客户端允许你为订阅源及其内容应用CSS样式,一些即时通讯软件也用CSS来格式化聊天窗口。甚至在JavaScript(JS)框架的语法中,乃至JS本身,也能看到CSS的影子。可以说,CSS已经无处不在!
Web Style简史#
CSS 最早在 1994 年被提出,那时正值互联网开始真正流行起来。当时,浏览器赋予了用户极大的样式控制权——比如在 NCSA Mosaic 浏览器
中,用户可以自定义每个元素的字体、字号和颜色。而这些功能,文档作者却完全无法掌控;他们所能做的,仅仅是把内容标记为段落、某一级标题、预格式化文本,或者其他十几种元素类型。如果用户把浏览器设置成让一级标题变得又小又粉,把六级标题变得又大又红,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。
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CSS
被引入。它的目标是为网页作者提供一种简单、声明式的样式语言,不仅灵活易用,更重要的是让作者和用户都能掌控页面的样式。通过层叠机制,这些样式可以被组合并设定优先级,使得网站作者和读者都能参与样式的决定——不过最终决定权始终在读者手中。
进展非常迅速,到1996年末,CSS1就已经完成。与此同时,新成立的CSS工作组开始推进CSS2的制定,而各大浏览器在实现CSS1时却难以做到兼容一致。虽然每一项CSS功能本身都相对简单,但这些功能组合在一起时,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复杂行为。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失误,比如臭名昭著的盒模型实现差异。这些问题一度让CSS的发展面临危机,所幸后来有一些巧妙的解决方案被采纳,浏览器之间逐渐趋于一致。几年后,随着兼容性的提升,以及像《Wired》杂志基于CSS的全新改版和CSS Zen Garden等高调项目的推动,CSS终于开始流行起来。